选择合适的色母粒需要综合考虑材料性能、加工条件、颜色需求以及应用场景等多个因素。以下是详细的步骤和建议:
1. 明确基材类型
基材种类:根据加工塑料的类型(如PP、PE、ABS、PC、PET等)选择对应的色母粒载体树脂,确保相容性。例如,ABS制品需选用ABS基体的色母粒。
相容性测试:若基材与色母粒载体不同,需验证熔融状态下的分散性和结合力,避免分层或力学性能下降。
2. 确定颜色需求
颜色标准:明确目标颜色(如Pantone色号、RAL色卡),要求供应商提供配色方案。
耐候性:户外用品需选用抗紫外线(UV)的色母粒(如含钛白粉或特殊稳定剂)。
耐高温:高温加工环境(如工程塑料注塑)需选择耐温颜料(如酞菁系、无机颜料)。
透明性:透明制品需匹配基材折射率(如用PS色母粒生产PS透明包装盒)。
3. 加工工艺参数适配
加工温度:颜料需耐受加工温度,避免分解变色。例如,PVC加工温度较低(160-200°C),而PC可能需要260-300°C。
剪切力要求:在高剪切工艺(如薄壁注塑)中选择分散性好的色母粒,防止颜料聚集。
4. 色母粒添加比例与经济性
添加量:一般为1-5%,高浓度色母粒(如20%颜料含量)可减少用量,降低成本。
成本计算:核算每吨塑料的着色成本,平衡色母粒单价和添加比例。
5. 分散性与质量控制
目测评估:加工后的产品表面是否均匀,无条纹或色点。
显微镜检测:专业条件下观察颜料分散状态,确保粒径分布达标(通常要求≤5μm)。
6. 环保与法规合规
食品级认证:食品接触材料需符合FDA(美国)、EU 10/2011(欧盟)或GB 9685(中国)标准。
RoHS/REACH:限制重金属(如铅、镉)和有害化学物质(如PAHs)。
7. 供应商评估
技术能力:优先选择提供技术支持的供应商(如协助配色、解决分散问题)。
样品测试:索取样品进行小试,验证批次稳定性。
行业口碑:参考同行推荐,优先选择在特定领域(如汽车、电子)有经验的供应商。
8. 严格测试验证流程
小试阶段:验证颜色匹配度、分散性及对基材性能的影响(如拉伸强度、冲击强度)。
中试放大:模拟量产条件,观察加工稳定性(如注塑机参数波动是否影响颜色)。
长期测试:针对耐候性需求,进行紫外线老化或湿热循环测试。
常见问题规避
迁移/析出:避免使用与基材极性差异过大的颜料(如PE制品慎用极性强的染料)。
热降解:加工温度过高可能导致有机颜料碳化,改用无机颜料(如氧化铁红)。
静电吸附:色母粒载体中可添加抗静电剂,改善加工流动性。
选择合适的色母粒需要系统性分析需求,并通过实验验证,建议与供应商紧密合作,确保从配色到量产的全流程可控。